孩子一歲開始自我意識逐漸提高,對大人的提醒或糾正時常充耳不聞,或是乾脆崩潰抗爭,
爸爸媽媽該如何維持冷靜,保持正向教養呢?
本文摘選自親子天下,讓我們聽聽親職作家-羅寶鴻老師的分享。
孩子常常會有一些不知所以的堅持,
例如:喜歡堅持自己按電梯、堅持穿自己喜歡的衣服、堅持穿反鞋...。
通常這些情況,都是在三歲半以下的孩子居多,
這階段的孩子因為生活經驗值還不夠,想要探索環境,
因此看到大人做一些事情,自然而然自己也會想要嘗試。
針對孩子種種「堅持行為」,羅寶鴻老師有4點建議,幫助各位父母維持正向教養。
1、在允許的情況下多讓孩子練習,可以培養孩子覺察能力、滿足探索需求
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,正值『自我認同危險期』,也是我們一般說的叛逆期。
他為了想要確立自我的存在,所以會無意識地把跟他不一樣的一些想法直接排除於外,
因此父母就算好言好語地說,孩子還是可能出現反抗的情形,這是三歲以下孩子常有的事。
我會建議的是,
孩子做這件事若「沒有立即的危險會發生」,家長可以嘗試退一步,
當下不給予他立即糾正,但讓孩子在允許的情況下多多自我練習,
那下一次我們可以在他做同一件事之前,先幫助孩子確認再引導與協助執行。
通常孩子沒有發現自己動作不正確,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覺察到這個問題,
因此我們要幫助他的是「培養他覺察的能力」,而這是需要時間的。
多讓孩子練習,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覺察能力,
也可以滿足他探索環境、適應環境的內在需求,
當他內在需求能常被滿足,有時想做但是做不到,他也比較不會這麼的沮喪。
2、事前告知,「預防勝於治療」
孩子如果很常有某些堅持(例如:堅持自己按電梯樓層),
這時成人可以向孩子進行事前告知
(例如:週末去百貨公司人會很多,所以沒辦法讓孩子自己按電梯樓層),
在孩子沒有情緒的時候,你跟孩子做約定是最理想的,
這樣子就可以避免孩子因為不符合期待而出現的吵鬧情形。
要盡量避免臨時的討論,
不要在事情發生當下或是出門時,才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,
而是可以在出門前一、兩個小時,或是前一天晚上先跟孩子討論可能發生的情況、
或是要穿什麼衣服等,這樣才會有足夠時間跟孩子溝通與約定。
其實很多時候教育要做的事情是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
但是如果我們的準備工作、預備功夫都沒有做到,
那孩子要哭鬧的時候,我們再來對峙就比較不理想了。
3、提前告知但孩子還是有情緒,成人要先安頓內在
若孩子當下情緒還是很高亢,請同理但不處理,
千萬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,如:
「今天很多人,我們沒有辦法xxx。」
「你這樣很大聲會吵到別人!」
「你再這樣爸爸下次不帶你出來!」
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成人要先安頓;
我們要了解這就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,
因為他還沒有習得足夠的自我控制力,成人就算生氣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。
4、若孩子仍然堅持,成人可以「和善」且「堅定」地做自己的決定
在阿德勒正向教養裡有一個原則,
當你的孩子沒有辦法理性地去做一個選擇,你無法讓他配合的時候,
你就和善且堅定地去做你要做的決定吧。
意思就是,當你的孩子無論怎麼說明與引導,善巧方便地去引導他,
他還是顧著執行非理性的事(例:外面10度要穿一件薄T ),那麼你就為他做決定。
但是關鍵是「和善且堅定地去執行」,
久了孩子就會知道你的規範:「yes mean yes:是就是、不是就不是」,
他就會更了解你給予的規範裡面,有著一個清楚的原則,他會比較容易適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