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樣的禮貌教育
該怎麼教孩子禮貌呢?禮貌除了是日常生活的應對進退,更重要的是,從同理心出發,透過有禮貌的言語和行動,讓對方覺得開心、也感受到關心。爸媽應引導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,教養孩子成為富同理心、有禮貌的人;也因此增進了社會性發展,讓孩子能與他人愉快共處。
一、學禮貌,先有同理心
禮貌是什麼?
「禮貌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好行為。禮貌是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。有了好禮貌,你對人客氣,細心又體貼。禮貌是用言語和行動,讓別人知道你關心他們。」(摘自《禮貌》,上誼出版)也就是說,不管時代如何變遷、各地文化習俗有何差異,只要用一顆體貼的心和他人相處,讓對方感到開心,就是好禮貌。
好禮貌來自同理心
富有同理心的孩子,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,不僅可以察覺他人的情緒,還能進一步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。因此,他們對人客氣,不會口出惡言、傷害對方,當別人難過時,也能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。
如果爸媽僅僅是把禮貌視為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,機械式地訓練孩子見到人要打招呼、冒犯人要道歉,而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即使孩子遵從爸媽的指示,卻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話、做這些事,使得禮貌的表現流於形式。這種「他律」而非「自律」的表現無法持久,當孩子長大之後,自我意識變得更強烈,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常會以自己的需求為重,不再願意聽命於爸媽、展現禮貌。
培養同理心。同理心的發展階段
想教出有禮貌的好孩子,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。究竟,同理心與哪些發展向度有關?又有哪些需要關注的發展重點呢?
●0∼1 歲 建立同理心的基礎
剛初生的寶寶聽到其他寶寶的哭聲時,往往會跟著一起嚎啕大哭?當你用不同表情逗弄寶寶時,他會試著模仿你的表情?雖然小寶寶還無法分辨各種情緒的意涵,但這些行為代表寶寶已有能力區辨環境中的情緒線索。
1歲左右,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概念,懂得「我」和其他人是不同的,因此當他看見鏡子時,他能分辨出自己的影像。孩子也知道,別人的行為隱含著他們的意圖和目標,例如:媽媽看向杯子、伸出手,代表媽媽想要拿杯子。以上這些能力,都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基礎。
●2∼3 歲 自我中心,但能給予他人同情
2歲以後,孩子開始具備口語溝通的能力,也逐漸認識不同的情緒。不過,孩子的認知發展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,只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。
雖然2∼3歲的幼兒還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,但已經能夠表現出同情心,看到友伴哭泣時,會主動拍拍對方,表示安慰。不過,他們通常還無法理解同理心的內涵,因此不會自發性地展現真正的協助行為,或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的福利。也就是說,當友伴因玩具壞了而哭泣時,孩子雖能拍拍對方,卻不見得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對方。
●4∼6 歲 開始能同理他人的感受
4歲之後的孩子,不僅更懂得表達感受,還能意識到: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,而且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跟我的相同。具備這種初階「觀點取替」能力的孩子,可依情境脈絡設想他人的感受,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,展現同理心。
雖然4∼6歲的孩子開始能考慮他人的感受,不過依據心理學家R. Selman的理論,完整的觀點取替共分五階段,每一階段都需要更複雜的認知能力才能達成,包括:從別人的觀點來反觀自己、分析影響他人信念的因素等等,因此,真正的同理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發展成熟。
同情心v.s同理心
雖然同情心和同理心聽起來很類似,但兩者有截然不同的意涵喔!
同情心 sympathy:是指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憐憫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,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。
同理心 empathy:能設身處地、站在別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感受,屬於更高層次的社會認知能力。
※ 本文出自《學前教育雜誌》
二、這樣教,孩子不失禮!
現在的孩子有任何需求,爸媽往往會立刻滿足,所以孩子很少需要等待,也不太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。這些孩子一旦離開舒適的家,與爸媽以外的人互動,有時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、做出失禮的行為。
在這種情況下,爸媽該如何幫助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呢?以下提供6個教養原則:
原則1:制定家庭規範
無論家庭規範為何,重點在於爸媽務必要保持一致性,訂出準則後,就要說到做到,在不同場合都保持同樣的標準。
原則2:慎選教養方式
相信爸媽都同意,孩子是否有禮貌,跟爸媽的教養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以同理心為原則,將常見的教養方式分為以下三類:
● 威脅型:以懲罰或是撤銷福利的方式威脅孩子,例如:「你再不把車車分給弟弟玩,爸爸就沒收你的車車,誰叫你這麼小氣。」
● 賄賂型:為了讓孩子配合,提供外在的誘因,例如:「如果你願意把這個車車分給弟弟玩,爸爸就再買一台新的車車給你。」
● 情感解釋型:當事件發生時,協助孩子標明自己的情緒,並進一步解釋他人的感受,例如:「爸爸知道你最喜歡這個車車,如果分給別人玩,你會難過。不過弟弟很想跟你一起玩,你可以拿其他玩具出來,跟弟弟一起玩嗎?」這種方式最容易教養出富同理心的孩子,因此,爸媽應盡量以情感解釋原則來處理孩子的狀況。
原則3:依氣質加以引導
由於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,請順應孩子的特質和步調,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加以引導,不要硬將自己的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。
原則4:提供練習機會
現代社會多以小家庭為主,孩子的生活圈通常很小,缺乏練習與他人互動的機會。請爸媽多為孩子創造機會,與不同年齡的人互動。
提醒爸媽,不需執著於孩子在互動過程中的小失誤,而是要多鼓勵孩子的好表現,才能讓孩子認為禮貌是一件令自己、令別人都快樂的事。
原則5:以口語提升表現
情緒和語言發展的關係非常緊密,若是孩子能善用口語表達,就會減少以負面行為來宣洩情緒的頻率。
有時幼兒說出失禮的話,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精準地掌握詞彙,此時爸媽應試著瞭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涵,如果孩子沒有惡意,就不必大驚小怪。
原則6:善用角色扮演和親子共讀
爸媽可以運用角色扮演,讓孩子演練如何與他人互動,並藉機教禮貌。
三、學「問候」,開啟社會化能力
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,主要著重在:能跟別的孩子一起玩;能與同齡的孩子建立友誼;能與別人公平的玩,並且能遵守遊戲規則;當自己的權利受他人侵犯時,知道如何捍衛自己。
母親的身教,影響孩子社會化發展
有關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研究指出,母親與孩子的社會化能力是正相關的,換句話說,母親社會化的能力越強,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就越好,這是因為母親身教的影響。
從打招呼,跨出社會化的第一步
要能與別人一起玩,孩子要先克服害羞,知道如何跨出第一步,最簡單的是能注意到周遭的人,並與他人互動,所以跟別人打招呼和問候,是學齡前孩子很好的學習課題。建議爸媽可以從「問候」這件事做起,並掌握下列教導的原則:
● 在平常生活中建立觀念
● 爸媽實際示範如何去執行
● 給予立即回應及正面鼓勵
● 耐心支持孩子練習,形成好習慣
※ 本文出自《學前教育雜誌》